狭窄与幽闭

我喜欢什么样的空间?在问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类应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存空间。这就是说这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应该被其它社会结构约束着,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在我这里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狭窄的香港是吗?也许,但香港人有every right选择香港以外的地方定居。中国大陆,朝鲜,很遗憾,你一出生,你的户籍就被锁死在某个随机分配的区域之类,剩下的,从概率学上讲(九亿中国人月收入不足2000¥),只能听天由命了。

我个人更喜欢紧凑的空间,compact,well-designed,是一种有秩序的对周围环境的最大化利用。香港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香港常常给人留下狭窄而逼仄的印象,细细长长的高楼,双车道,正面看很苗条的叮叮车,只能容下一个人宽度的自动扶梯,事实上,香港的面积跟新加坡相差无几,只是地貌多山,真正适合开发大规模房产的地方很少很少。但正是这种簇拥的、熙熙攘攘的氛围定义了香港,香港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嫌弃,它塞下了700w的常住人口。除了不能让你在视觉上感到开阔之外,香港在这股紧凑的设计森林之中更多体现的是它作为世界级的经济体所展现出的发达。香港的商场虽然都挤在MTR的站点之上,几十层的高楼之下,走进去你完全不会感到压抑,铜锣湾时代广场,太古城中心,都是经过了长长的MTR地下出口之后才豁然开朗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旺角朗豪坊,坐电梯到6层还是10层之后,这个商业综合体的全貌才在你眼前缓缓展开,虽然囿于旺角的寸土寸金它的截面面积不会很充裕,但设计师在这栋大厦的中部挖空了5、6层,再配合大型的悬吊艺术装置制造了一个literal空中花园,超长的直通顶层的自动扶梯也让第一次走进这里的人停不下口中的惊叹。MTR HKU station通往港大的出口有三部垂直电梯,因为港大在山上,而地铁站在地上。桂枝的话肯定让你出地自己爬山去,但这里是香港,在肿共插手之前是最接近理想自治城市的地方,自然也会诞生这种便利的结构,从港大A出口乘坐电梯到山顶,电梯门一打开,没来过的人又会惊叹了。明明刚刚还在地底下,港岛线淡绿色的内饰,一排商店在站内铺开,美心和711,突然之间眼前就是HKU红砖外饰的校园轮廓。香港是紧凑而立体的,在MTR的站内,你会联想到自己上方驶过的叮叮车和人群,油麻地弥敦道的地道,从海防道望向海港城的反射着澄碧天空的办公楼幕墙,中环IFC海蓝色的天桥,抑或是从Apple走到太古广场走到金钟高等法院。香港的立体结构让人着迷。东京也是这样,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去东京,但从各个剧集和油管上的视频我已经感受到了东京的立体,是一种涌跃在日式简洁的线条语言之间的鲜活。

但是我不喜欢幽闭,这种幽闭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物理度量来定义的,比如,让人住在5平米的小屋之内,又比如桂枝大学十多平米的宿舍却要四个人共享,那么每个人实际利用的空间也是很小的。虽然这种具体到数字的狭窄听起来就让人变色,共情能力强的人甚至能直接想象出困于此般幽闭房间里状态而感到不寒而栗,但这都不是幽闭的特征。因为,我之前就说过,人是可以流动的。如果只在这种幽闭的世界里呆上一秒钟,那就完全不是问题,体验一下死后住在棺材和骨灰盒里是什么感觉嘛。但是,如果人被囚禁在这种状态里面,这无疑是一种糟糕透顶的情境了。